核酸检测要自费了,这门生意到底有多挣钱?这不只是经济问题

2022-08-31 20:32:06

阳澄湖大闸蟹官网

上海城解封了,但核酸检测将实行常态化。走出小区的上海市民看到,如雨后春笋般,一万多座核酸检测工作站已经出现在了上海的各个角落。2022年5月31日的第201场上海市新冠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宣布了一个与所有上海人都息息相关的消息:

上海自2022年6月1日起,将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核酸单样本检测价格由25元下调至16元,多样本混合检测价格由每人份5元下调至3.5元。上海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检测服务免费至6月30日。

换句话说,从7月1日起,上海市民很可能要开始自费做核酸了。

大家普遍认为,核酸检测是一桩巨大的“生意”。打开微信群,总能看到人们纷纷议论着核酸检测产业这个巨大的“蛋糕”,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产生暴利的产业。这个蛋糕有多大呢?仅仅是上海市,如果按照6月1日起调整后的价格来算:

用16元乘以2500万人,就是4个亿,哪怕用3.5元乘以2500万人,也是8750万。假设每个上海人平均每个月做10次核酸,那起码就是每个月10-20亿元的市场规模,一年下来就是一、二百亿!难道核酸检测的价格就不能再降一点吗?这可是发国难财啊。

然而,我跟一些业内人士做了些访谈之后,再结合现有的公开资料,我发现,公众对核酸检测价格的认知与这个产业从业者的认知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继续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做个声明: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严谨的「科普文」,因为绝大多数的数据和情报来自于我和业内人士的交流,无法提供可靠的信源作为证据,我甚至也不能透露我访谈对象的背景。写这篇文章,只是希望尽可能呈现一个热点事件的全貌。

算一下核酸检测财务账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生意,想要挣钱,有一个最基本的公式:

利润=收入-成本

只有收入大于成本时,才是挣钱的,反之就肯定亏钱。核酸检测的收入比较好算,那它的成本到底如何呢?

一次完整的核酸检测主要包括「核酸采样+核酸检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有成本。目前各地有两种做法,有些地方是全部总包给某个实验室,由实验室自己负担采样的成本;但也有些地方实验室不负责采样,只负责收样检测。

现在我来进行一个测算,以一个「采样+检测」全包的日检测能力最高可达10万管的位于国内一线城市的大型实验室为例,来算下这个实验室如果在最理想的状况下,开足产能的成本是多少(注意,前提是开足产能。你也可以跳过下面繁琐的表格,直接看我后面的总结):

实验室基础设备

自动化实验室设备:

测算结果1

一个日检测能力最高可达10万管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一次性硬件固定成本在1400万~1800万之间。我们取一个均值1600万。这其中,最大头的成本是PCR检测仪,可以占到总成本的67%左右,一台检测仪开足了马力用,寿命大概是3年。

我们现在做一个简单粗暴的理想化假设,就是核酸检测的这门“生意”可以开足马力再干三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硬件费用折算成每日的成本:

每日固定资产折旧=1600/1095≈1.5(万元)

▼继续▼

一个实验室光有了设备还不行,还得有人干活。像这样一个实验室,一般来说,需要配备90个持证上岗的检测人员(目前人力资源非常稀缺),实验员每日排2-3班,常规中午晚上收两批样本工作16小时,紧张时期24小时加班轮转,才能达到10万管每日的产能。他们的工作强度很高,而且必须是闭环管理,吃住全在固定场所,工作压力相当大。正常人很难长年累月这么干,因此人员流动率较高。此外还需要大量的各类管理、公关和辅助人员,详细的非固定资产成本计算账目如下:

测算结果2

假如开足马力每天检测10万管,那么,

每日非固定资产成本≈140(万元)

算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成本构成中的一个基础项,即每一管的核酸检测成本是:

(140+1.5)/10=14.15(元/管)

▼继续▼

但成本算到这里还没结束,接下去还有最后一项大头成本,就是采样员的人工成本,这是一项变化量极大的成本项。

如果是单人单管,一天只需要采样10万人,就能达到实验室最大产能。

但如果是20混1,则需要采样200万人,才能达到最大产能。

10万人的采样成本和200万人的采样成本那差别可就大了。所以,下表只能给出成本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在计算之前,我需要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做一个基础假设:

假设每个核酸采样点配备3名工作人员,每分钟可以采样3人,每一个班次按工作8小时算(采样1440人),每名工作人员的企业月支出1.5万元,日成本500元(含工资、社保、防护用品、补贴等其他支出)。简单来说,差不多就是1元/人的采样成本。我了解过不同城市的采样点情况,尽管在人员配比、工作时间上都有差异,但最终核算下来,都很接近1元/人的单价。

总结

一个日最高检测能力10万管的一线城市的实验室,在最理想化的情况下:

单人单管的人均成本=14.15+1.04=15.19元/人

10混1的人均成本=(14.15+15.63)/10≈2.46元/人

20混1的人均成本=(14.15+31.25)/20≈1.75元/人

注意:以上这些成本估算,都是在最理想化的情况下做的测算,可以看成是一个只能无限逼近的极小值。真实世界当然不会那么理想化,会有各种各样的变数,例如:

现在常态化核酸检测才刚刚开始,到底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预料,但一次性的固定资产投入却不可能分期,设备折旧的成本只会高不会低。

很多企业需要融资或者贷款购买上千万的固定资产,这样就会存在利息成本。

这个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人员流动率较高,招聘和培训成本,本文也暂未考虑。

核酸检测经常会有突发紧急任务,这时各种耗材往往需要支付加急费才能按时拿到,可能还需要临时招聘临时工做大量的辅助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不能忽视,在核酸检测自费之前,基本都是政府买单。但往往会有一个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账期,企业需要自行垫付极其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解决现金流困难也是需要额外成本的。

实际上,业内人士还跟我说了很多其他导致成本增加的因素,但有些因素可能属于个别现象(比如贪污腐败问题),不能作为普适的财务成本考量。

能达到每日10万管产能的企业是少数,产能越低,单位成本就会越高。按照某位我采访的业内人士的说法,他们这个行业,普遍认为单人单管的成本价是18-20元,低于18元基本就是倒贴钱检测。

假如以上测算都是对的(限于能力和精力,我无法去逐一交叉核实),作为饭后闲聊,我总结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执行新的政府定价(单管16元,混检3.5元)之后,核酸检测企业的暴利时代就基本结束了。以这个定价来看,一个核酸检测企业假如只做单管检测的话,大概率是要亏钱的。我个人感觉,(5-10)混1(各个城市情况不同)差不多是一个检测企业的成本线。想要不亏钱,唯一的途径就是跟防疫指挥部门争取多做混检,而且是混得越多,利润越高。

混检的风险

混检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成本,这是它的优点,但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混检的风险在于:如果一个地区的新冠感染率超过某个阈值,那么混检给疾控部门带来的压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有可能产生溃堤效应。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单管和混检情况下,疾控部门的风险控制难度会相差多少。

如果是单人单管检测,疾控部门基本上可以在半天之内就把所有风险人群管控住。

但如果是20人混检,那流程的复杂度陡然增加很多:

这里每一步所需要的时间是目前上海疾控部门的大致情况,每个城市可能会有不同。但有一个规律是共通的,在20混1的情况下,一旦发现某一管是阳性,要找出真正的阳性感染者和密接人群,所需要的时间至少要翻一倍。流行病控制就跟打仗一样,每多一个小时,情况的复杂度都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20人混检的准确率(假阴或者假阳)会下降,但实验室的检测专业人士告诉我(《柳叶刀》上也有论文可以佐证),只要检测流程是规范的,那么20混1的准确率基本不会下降。武汉曾经做过30混1的全市核酸普筛,准确率也是相当可靠的。

当一个地区总的感染率极低时,混检是没问题的。混检的最大问题不是准确率的问题,而是疾控部门的工作量会随着一个地区的总感染率的升高而迅速增长。

真实世界的情况非常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难以预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今天这个时代,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人几乎可以抵达全中国任何一个城镇。

疾控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当需要管控的人数在人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时,效率可以达到最高,一旦造成了人力的挤兑,那情况就会迅速恶化,形成“溃堤效应”。

延伸思考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如何定价,该由谁承担,是摆在每一个城市政府面前的超级难题。

按理说,这是政府的防疫政策要求,带有强制性,应该由政府财政来买单。但问题是,这笔支出实在太过巨大,地方财政很难长期负担。

目前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让老百姓自费。但老百姓新增了这样一笔「核酸税」,难免会引发不满,这就促使政府尽可能代表老百姓与检测企业议价,压低定价。

然而对企业来说,没有企业会一直用爱发电,长期做亏本生意,并且每个企业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所以,最终的政府指导价,实际上是企业、社会和疾控三方博弈的产物,最终的平衡点就是体现在“X混1”上。这个X的数值直接影响着疾控部门的工作量和防疫效果。

这里面很可能也存在一个类似国际金融中的“三元悖论”(即资本自由进出、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只能三选二),这也被称为“不可能三角”,但这三个角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也还没完全想清楚,本文或许可以抛砖引玉。

目前,不同城市已经给出了不同的解法,不知您认为的最优解是什么?欢迎留言、理性探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石台便民网版权所有